图书馆内景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清明 |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时间:2025-04-03 浏览量:297

清明,不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明朝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中写道: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千百年来,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见证着人们礼敬祖先的习俗,也勾起了人们对家的思念。

清明之际,中国人对生命本身的看法和态度,也在习俗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自然到人文,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古今社会皆有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美学,也逐渐在现代美育中发挥作用。

春风送暖,北宋欧阳修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这首词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我们顺着节气美学的藤蔓,整理了这份美育书单,带你走进这个万物清明的春天。

〔北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局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眼中,清明之际,和暖温润的风带来万物春生。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清明节气,白桐花开放,田鼠躲回地洞,雨后的彩虹出现在天边。

自古以来,人们便将花作为节气的信使。清明节气的花信风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而麦花与柳花,则常被赋予哀愁、离别与生命的象征意义。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也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清明》这本传统节日知识读物,便向我们介绍了清明的起源与习俗——既有扫墓祭祖等仪式活动,又有踏青、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还有春耕播种、植树等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活动。

〔南宋〕马和之《柳溪春舫图》

清明,气清景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从历史中汲取美的灵感,创作了无数佳作。愿你能够在这些文字中,一览人间的万象节俗,体悟生活的盎然诗意。

一部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体悟清明节俗美学。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三千年里,人们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著名民俗学家张勃从清明的历史源头讲起,并介绍10种清明相关的节俗,探讨习俗中蕴含的生死智慧。近60幅高清古画,带你走进画里的清明。

踏青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清明的其他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踢球、踢毽子等,同样是对生命力的展现和张扬。原来古人早就明白,扫墓时流的泪和踏青踩的泥,都是对活着最好的注解。

在中国诗性美学中妙悟有情人生,寄托现代心灵。

清明时节雨纷纷,看古人作诗,品中国诗学生命审美的悠远,寻生命的本真境界。妙悟,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既是能力,也是修养;寄托,作为常州词学的范畴,虽然是晚出的概念,却是中国诗学诗性生命的活动方式。书中文字典雅流畅,系统解读中国诗学的妙悟寄托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教你体会古人在生命中的修养,从古人的视角看世界。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节气,出现于先秦时期,作为节日则形成于唐朝。清明节的习俗活动,蕴含着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

扫墓,是清明节缅怀祖先的重要传统习俗,历史悠久。这一节日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各地具体习俗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人们通过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同时也在踏青春游中感受自然,既传承了文化,又调节了身心。

此外,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习俗。人们扫完墓后,常到郊外踏青。宋代文彦博的诗中有林立秋千挂彩绳的描述。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中,也有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的描述。

〔南宋〕李嵩《明皇斗鸡图》

清明吃青团这一食俗,也延续至今。青团一般将绿色植物浆汁揉入糯米粉团,成品色泽油亮,带有清香,口感软糯。这种流行于南方的传统小吃,在北方也逐渐普及,成为人们喜爱的时令美食。

习俗背后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神,而不少文人也表达过自己的人生观与生死观。清明的日子,人们对生死也有更为厚重的思考。下面两部作品带你以勇气直面生死,重新拥抱自由的生命。

道尽人们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清明时节,生死观已成为当今人们讨论的议题,而这本书,道尽人们的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这部作品是萧红成名之作,1935年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全书以哈尔滨郊外乡村为背景,通过细腻笔触展现底层普通百姓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从校对到最终出版,鲁迅全程推助,还亲自为书作序: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生死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历经磨难,但她的文字始终充满深情。一起读书中气贯长虹的文字,体悟其中道尽生死的力量。

一本关于生命、成长和死亡的人生回忆录,重新拥抱生命。

清明扫墓时,我们不可避免会想到生命,想到死亡。如何树立良好的生死观?这是一部关于衰老、疾病、死亡和亲情的人生之书。作者回望人生,母亲在病痛中离世,自己确诊癌症,开始寻找一种有尊严的死亡可能。后来,作者成为一名安宁志愿者,以安宁疗护方法,帮助父亲度过生命最后阶段,更以勇气直面自己的癌症。

没有对死亡的恐惧,生命才是自由的,我们才能无忧地活着。书中直面当今社会老龄化现状,促进我们重新拥抱生命。

清明节,人们缅怀逝去的亲人,增进亲友间的联系。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也促进了社会人文精神的传承。

礼敬祖先,寄托哀思。《允许一切发生》的作者也用温柔的笔触写道:我永远景仰、尊敬我的爷爷,也永远无法停止对他的思念。爷爷,如果你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也要努力当最亮的一颗啊,这样我才能找得到你。

伤神思念之时,人们也试着用一些方法调整情绪,让自己不沉溺于伤感。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插柳的习俗也有多种说法,柳树生命力强,插枝即活,故有处处成荫之说。清明时节,踏青插柳,外出游春,让自然治愈心灵。

〔明〕仇英《春游晚归图》

关注眼前,好好经营此时此刻……拍照片,写日记,录视频,日复一日的记录总有一天会治愈你。不妨学会治愈自己,对生活用心。死亡让我们思考人生意义、目的,与所有其他人生课程一样,也需不断地进行交流。让我们一起拥抱生命里的每一个时刻,轻装上阵,从容前行。

学会允许,给当下年轻人的心灵治愈书。

你是否曾对自己的崩溃状态而懊恼?允许自己偶有的脆弱,允许给自己一些时间放空。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书中坦陈所有的不圆满,有迷惘,和书页前的你一样,也有持续向前的力量。

人间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我们在其间闯荡,不问前程,只为体验,只为成长,只为尽兴一场——这就是我想要的松弛感。一起读这本书,学会允许,允许一切的事与愿违。


阅读方式

仅需3步即可进入所在机构图书馆畅读精选好书。

第一步:长按识别二维码

第二步:输入所在机构全称,选择机构图书馆后点击下一步

第三步:阅读书籍

温馨提示:

已注册过的用户,无需再注册,手机号登录掌阅精选”APP即可阅读。

(扫码安装掌阅精选”APP

 

来源:掌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