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2024年高水平论文简介

时间:2025-04-14 浏览量:128

随着科研工作的持续推进,我校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不断上升,科研氛围良好。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校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核心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SSCIEICSSCI收录近300篇。尤其在2024年统计结果中,科研成果实现质的突破,SCI论文质量明显提升。根据2025年中国科学院SCI期刊分区表,我校教师学术论文成果在一、二区期刊上发表的数量增加,期刊影响因子(IF)最高达到8.1。鉴于此,科研处将陆续对部分高水平文章进行简要介绍,以供教师学习参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论文水平再上新台阶。

1、我校交通运输学院廖世勇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776028NO.52276100)的资助下,研究了甲醇或二甲醚不同掺烧方式对生物柴油(或生物柴油参照燃料癸酸甲酯)扩散火焰的燃烧及苯环生成特性,揭示了低碳燃料甲醇、二甲醚与对生物柴油火焰燃烧规律及有害生成的影响规律和化学反应作用路径,研究丰富了生物柴油燃烧调控理论,为清洁装备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团队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能源TOP期刊《Fuel》(IF 6.42025年中科院2区)(Fuel 332 (2023) 126078Fuel 369 (2024) 131773)。该项研究由我校与重庆交通大学合作完成,我校为通信作者单位。

此外,廖世勇教授指导研究生在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课题(NO. CSTC2020jscx-msxmx0164)的资助下,还对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燃烧系统展开了基础研究,探索了重油夹气辅助喷射机理及相应的控制策略。成果总结发表在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Journal of Energy Resources Technology上,廖世勇教授为通讯作者。

参考链接:(1https://doi.org/10.1016/j.fuel.2022.126078

                    (2https://doi.org/10.1016/j.fuel.2024.131773

                    (3https://doi.org/10.1115/1.4062083

2、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贾亚娟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Optimizing a hybrid solid oxide fuel cell-gas turbine and geothermal energy system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power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scenario”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上发表,我校为独立完成单位。该期刊在2025年中国科学院SCI期刊分区表属于2区,五年影响因子(IF5)为7.32023-2024影响因子(IF8.1

研究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联合机组与双闪蒸二元地热系统相耦合,并通过低温发电与制氢子系统进行强化。该方案整合了回热式蒸汽朗肯循环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以实现整体系统的高效设计。并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SGA-II)的优化方法,从热力学与经济性双重角度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全参数化研究分析了关键变量的敏感性,并在三种情景下开展多目标优化,以㶲效率、产氢速率、产品总单位成本及投资回收期作为目标函数。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最优㶲效率可达56.95%,产氢速率为0.22kg/h。参数化研究揭示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数量及其电流密度对系统关键性能指标的重要影响。

参考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hydene.2024.08.196

3、我校公共课部英语教研室高雅琳老师撰写的学术论文"Genetically optimized neural network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SCI期刊《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上发表,被SSCI检索收录,该期刊在2025年中国科学院SCI期刊分区表属于2区(教育学大类),IF 4.8,我校为独立完成单位。

高雅琳老师的研究领域为英语教学,本研究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大学英语教学(CET)评估中,通过探究一种新颖的教学评估方法以消除传统教学评估模式的主观性和不可预测性。

实证结果表明,遗传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开发与应用在教学质量指标分类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此外,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遗传算法(GCGA)优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教育实践体系开辟了新路径,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参考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0639-024-12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