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助力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月23日下午,人文与管理学院特邀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李国平教授在校务楼516会议室围绕 “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选题变化深度解析”开展专题讲座。讲座由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云主持。
李国平教授长期深耕区域经济与环境经济领域,学术成果斐然。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地理学报》及国际期刊《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等平台发表论文超百篇,出版《Linkages between China'Regions》等 5 部专著,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数十项国家级课题,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李教授深度解析国家级社科基金申报策略与研究范式转向。作为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陕西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国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在场的全体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科研指导的学术盛宴。
李教授深度解析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申报的三大核心策略:一、要具备政治敏锐性:从顶层设计到学术问题的转化,李教授指出,选题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将“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等政策导向转化为可落地的学术命题。例如,以“新质生产力的产权制度研究”为例,需结合经济学理论,探索政策实施的微观机制与制度创新路径;二、选题要具有学科穿透力:跨学科方法破解研究壁垒,李教授强调,计算社会科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等跨学科工具的运用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整合多学科数据与方法,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经济协同效应,可提升研究的创新性与立体感;三、要具备风险防控力:智能工具助力学术规范,针对重复选题与学术不端风险,教授建议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如 Citespace)进行选题查重,通过智能筛查规避同质化研究,确保论证逻辑的原创性与严谨性。
讲座中,李国平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中的三大范式变革:一、自主选题的隐性边界:需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框架内寻找学术探索空间,避免脱离政策主线的“纯理论化”选题;二、学科交叉的机制化要求:鼓励 “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组合,通过建立稳定的学科协同机制,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现实解释力;三、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分类管控:针对基础研究需突出理论创新,应用研究则需强化政策落地性,两类选题均需明确研究定位与成果转化路径;四、精准把握变化,提升申报竞争力,“在‘总量控制、质量优先’的评审原则下,选题的政治站位、方法创新与风险防控缺一不可。”李国平教授总结道,她建议研究者强化问题意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学术积累,打造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申报方案。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财务管理教研室的教师们就自己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选题困惑、研究方法选择、申报书撰写技巧等与李国平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李教授一一耐心解答,为教师们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讲座结束后,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云对李国平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李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希望教师们能够认真学习领会讲座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课题申报中,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